首页农村经济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

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

cysgjjcysgjj时间2024-03-30 19:45:19分类农村经济浏览19
导读: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何元代科技发达而清代却几乎停滞?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是给皇帝管家务的。从职权来说,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清朝的内务府有多腐败?
  2. 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何元代科技发达而清代却几乎停滞?

清朝内务府有多***?

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机构,是给皇帝管家务的。从职权来说,内务府类似秦汉时期的少府、唐宋时期的内侍省。清朝中期和晚期,内务府的***是出了名的,是清******的集中体现。俗话说的好:奴才吃垮了主子!

清朝末年讽刺内务府:

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棚鱼缸石榴树,地炕肥狗胖丫头。

树小房新画不古,一看就知内务府。

慈禧是非常***的,但说她一个天的生活开销就几万两银子,实在是太夸张了!

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慈禧最***的时候,一年内务府的开销总额也不过300万两,还包括光绪皇帝的支出、修建颐和园的费用。内务府一年的开销可以买1艘半的吉野号军舰。

清朝灭亡了,内务府还存在,跟小皇帝溥仪住在故宫里面,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故宫。这帮内务府的奴才作鸟兽散。

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灭亡之后,内务府的***才达到最鼎盛的状态。这时,内务府的奴才们都知道皇帝的地盘只剩下故宫和颐和园了,哪天说不定连这些地方都没有了,趁着能捞拼命捞。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内务府。所谓内务府,是清代特有的一个衙门,管理宫廷所有内勤事物,包括皇帝的衣食住行等等。内务府的具体管理事务、人员编制等十分复杂,我们不必过多了解,只知道这些就行了。

内务府令牌

当时有句老话,叫作“树矮墙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内务府是个肥缺,办事人员油水很多,干不上几年就成了暴发户,家里的花草树木是新栽的,院墙是刚砌的,墙上的画也是刚画的。

清室学者姜鸣写过一本书叫《天公不语对枯棋——晚清的政局和人物》,书中记录了这样一组数字:宣统二年九月,皇宫御膳房共用去肉类31844斤,猪油814斤,鸡鸭4786只。内务府油水有多厚,其官员有多么***?看看这些数字就明白了。

《官场现形记》作者、清人李宝嘉写过一本名为《南亭笔记》的小册子,记录了光绪皇帝与老师翁同龢之间的一段对话。光绪每天吃四只鸡蛋,内务府开价34两银子,每只鸡蛋接近9两。皇帝由此觉得鸡蛋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食品,有一次光绪皇帝与翁同龢闲聊,光绪问老师:“这种贵物师傅吃过吗?”翁同龢一听就知道是内务府捣的鬼,但他不敢戳穿,只是含含糊糊地回答:“吃过是吃过,但只是家里有事时才偶尔吃一次,平常自然吃不起。”

皇帝吃只鸡,内务府就敢报上一头牛的价——估计这些奴才的小伎俩,皇帝也是心知肚明,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罢了。

内务府是清朝时期独有的衙门机构,是一个独立的小系统主要管理宫廷所涉及的事物,人员主要是上三旗的包衣,下属机构50多个,人员大概在3000人左右。(内务府位置图)

现在来看清朝的内务府是皇室的私家总管衙门,另外负责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的事物。(内务府牌匾图)

内务府负责的事物有哪些:

1.广储司。负责内务府库藏,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2.都虞司。负责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3.掌礼司。负责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级。

4.会计。负责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的事物。先用宫女、太监,也由该司管理。

5.营造司。负责宫廷修缮工程。

6.庆丰司。负责牛羊畜牧之事。

7.慎刑司。负责上三旗刑狱案件。

清朝的内务府确实够***的,一碗粉条报价七万两便是出自清末民初的笔记***《春冰室野乘》。虽然有夸大事实的嫌疑,但也足可看出内务府的油水之盛。

内务府只在清朝时期出现过,最早是渊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初时设内务府,后改为十三衙门,为了满足政治需要又置为内务府。内务府的主要人员也不全是太监,主要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包衣组成。

内务府的主要职责便是负责***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而且内务府还掌管着银库。内务府也是清朝最大的机构,它的下属机构有50多处,职官更是多达三千余人,其最***员为内务府总管大臣。和珅便当过内务府总管,由此也可想象这个职位所能带来的好处。

历朝历代都从不缺***。内务府就相当于皇帝的一个管家角色,管着皇宫里的大小事务,***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皇宫里盖个房或者修葺一下房子得找内务府,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得找内务府,那个皇子要娶媳妇了各种事务也得找内务府,出去***购东西是不是得有***购经费,就连蹲的茅厕也得找内务府呢。

所以北京有句老话说“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意思就是突然有户人家房子是新的,树是新栽的,贴的画也是新画,那么他们家必定有人在内务府当差。内务府的油水之盛可见一斑。

据说光绪帝爱吃鸡蛋,一次要吃四个,民间也就四文钱一个,但内务府报价居然达到了接近十两一个。光绪有次还问他的老师翁同酥平常能吃得起鸡蛋吗,翁同酥知道是内务府在作鬼,便说不经常吃,偶尔吃。

可想而知清朝内务府这个部门因为没人监管,它的***已经深入骨髓了。内务府就相当于清朝的蛀虫,一直在蚕食着清朝而不自知,一直到19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内务府才算正式消亡。

树小房新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这句话完整调侃了清代内务府的贪腐。

内务府是清代服务于皇帝的专门机构,下设七司11处所,直属机构50多,职官3000,自成体系国家机器之外。同时还掌握皇帝直属包衣、皇商、宫女小选等事务。

可以说,关系到皇帝衣食住行等一切事务都是内务府承办的,光膳食、丝绸、衣服、茶、器具、皇宫修缮、钱粮收支、祭祀礼仪等都能产生若干的皇商来。比如,曹寅祖孙父子四五代担任江宁织造,这个职务既是皇帝家奴,也是内务府名下。

和珅也是内务府总管:

以道光为例:道光好节俭,所以大臣们纷纷投其所好,外穿旧的补丁朝服,里面则是光鲜丝绸。有一天道光的外套摩破了线头,让太监们补上,结果太监一个多月后申请报销400两白银的支出,道光大怒问罪。太监不急不忙地解释:您是天子啊,皇帝专用的御服怎么能随便打大臣那样十两银子一个的补丁?

奴才们就得传信给苏州织造,快马急送三尺的原样丝绸,请宫中最灵巧的三位针线嬷嬷商量,勾出图样,再三议定才请内务府总管确定,还得焚香祭祀之后才能在御服上动针线。您看,折腾一个多月不就得花这么多银子?

道光明知不对,但又不能说这个给皇帝办事的程序错误了,只能默认了费用。然后又心疼一个补丁要花400两,心中羡慕大臣打个补丁只要5两10两,干脆下令以后还是不打补,就只穿500两一件的新衣。

清代皇帝每日饮食标准是:盘肉22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等19斤,萝卜60个,包瓜冬瓜2个,干菜30斤,饺子60盘,牛乳100斤,茶叶75包,玉泉水12罐。

皇帝明显吃不完,少部分赐予后宫或大臣,大多是太监与御膳房吃了差额。尤其冬天菜不会坏,皇帝看不到也不怎么动筷子的菜会重复使用,吃过的菜则会出售给酒店。

同样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为何元代科技发达而清代却几乎停滞?

元朝1271年入主中原,1368年被驱出北京,国祚不足百年,若是从崖山海战算起,至1351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朝稳定统治的时间更是只有72年,元朝的科技绝大多数都是继承了宋朝遗产,才给人这一***象,宋朝是中国科技进步最快的朝代,四***明之中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良)均诞生于宋朝,在宋朝时期,煤炭被大规模的使用,钢铁产量达到了1800年英国时期的水平,室友第一次被发现,棉纺织业、造船……各与商业相关的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蒙古族、女真族(今清朝)虽都是游牧民族,文化差别却明显不一,人品差别也很大。

蒙古人民个个都是个汉子,谁叫他们是游牧民族呢?他们习惯了广阔草原的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争善战,绝对属于坦克、肉盾级别,因为四处征战,骚扰其他国家的民族,蒙古国不得没有防范,因此,他们有着高超的发明技术,发明出在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使得被骚扰的国家不敢反击,令周边国度闻风丧胆,他们熟练阵法,靠他们独有的阵法击败了不少强国,甚至有过横扫德国的历史,让当时的欧洲人民称他们为“怪物”,欧洲人民还为他们添加了神话色彩,说他们不仅是“怪物”,还茹毛饮血,将杀死的敌人生吃,俘获的士兵活剥,将他们的皮制成衣服,甚至还将一些士兵的血放干,酿酒喝,蒙古人讲的是义气,成吉思汗就是他们的代表,但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族的义气逐渐衰退,他的儿子忽必烈凶狠残暴,统治中原期间,大量虐杀***,压迫各地,遭到各地的反抗,最终,使得元朝走向了灭亡。

至于女真,他们的文化修养水平比蒙古人高,甚至还让投靠他们的蒙古人改掉了习性,他们信仰宗教,供奉佛像,与佛有缘,他们虽不想蒙古那样能争善战,却也是勇猛无比,他们最终统治了中原,于是便有了清兵入关的说法,因为女真信奉宗教,导致思想古老,让朝代停止在封建思想,没有多于时间以及智慧发明科技,这便导致了后来清朝灭亡的原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欢迎大家关注和评论。

主要原因是元和清朝虽然都是游牧民族入住中原,但是统治方法是很不一样的。

元(1271—1368),勉强一百年不到,其统治政策并不是和汉王朝一样,而是蒙古式的统治,对于人民的管控很松,其矛盾主要是上层阶级的腐化和争权夺利,所以对民间的管制很松,基本上处于放养的状态,所以会有科技的发展

清(1636—1912)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基本上是承接的明朝的制度,出门需要路引,对民间和百官进行监视,集权达到顶峰无所不用其极,而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力度很松,地方上有很多自由度。而有清一代不只是高压统治,而且频繁制造文字狱,这种统治方式不但控制了百姓的人身自由,也控制了百姓的思想自由。所以清代社会各个方面万马齐喑,一片死气沉沉,直到***战争后、太平天国后,地方势力的崛起才有所改观。

清代科技发展几乎停滞,原因有三点:

第一是闭关锁国,整个国家都封闭起来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了,老百姓和外界没有什么交流,见识不到别人的先进,所以自己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标杆,抱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天天夜郎自大。

第二点就是文字狱的严重,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让老百姓变得顺从,就大兴文字狱,用恐怖统治百姓,如果百姓敢提出创新的念头,就会遭到杀生之祸,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怎么可能有科技发展。

第三点就是官本位文化的盛行,社会上的聪明人都去读书写八股文,准备混官场做大官,没有人才投身搞科学研究

这三点原因让清王朝的科技发展几乎停滞,直到被后面列强吊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清农村经济的新变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11030.html

内务清朝皇帝
农村经济纠纷案,农村经济纠纷案例 农产品信息化中心,农产品信息化中心是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