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乡下农村经济,古代乡下农村经济现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乡下农村经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乡下农村经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小农经济的作用与特点?
2、自给自足: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3、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4、十分脆弱: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负担沉重,易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的境地。评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耕精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乡下村,庄的名字是什么时候起的?有多久时间了?
农村村庄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
行政村就是***行政管理区划的,一般会选择一个比较大的自然村,作为行政村的命名。一个行政村包含多个自然村。
自然村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通常是一个姓或者多个姓组成的村落,自然村落。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人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盖房子,种田地,结婚生子,繁衍生息。逐渐的形成多户人家,形成一个村落,这个村子就会以这个人的姓命名比如陈家村,王庄。
也有的村子会以自然的地理特征、特产命名,比如八里沟(山沟长8里),二十里铺(距离城有20里)。
中国的历史悠久,因为一些战乱,和朝代更迭等原因,好多的大城市都几经易名了,更不用说小村庄了。但是依然有的村庄名字能延续千年以上,即便是时间短的也有将近百十年了吧!而中国的村庄名字大概有以下几个情况吧!
一,依村庄内最大族群的姓氏或者是最早在此地居住人的姓氏来命名。
二,依历史典故.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和重大***来命名的。
三,依地形.地貌.以及山水风景来命名的。
就拿我们村来说吧,应该就属于第二种情况。我们村叫孔庄,却一个姓孔的都没有。历史上“匡人围孔”的典故就发生在我们村。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卫国的一个县城的驻地,名为匡邑,匡城,当时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游历各国,从匡邑这个地方经过。因为孔子和一个叫阳虎的鲁国人长的想像,而这个阳虎曾经在匡邑有过杀戮,人们对阳虎是恨之入骨,所以人们就把孔子一行人当成是阳虎给围在了驿馆里,随行众人都吓坏了,而孔子却不慌不忙的上到二楼,当众抚琴一曲,才解除了众人的误会,放他们一行人离去,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路还在此地做了县令。再后来因为黄河泛滥,县城住地迁移到别的地方,原来繁华的匡邑也就没落了。而我们的林氏祖辈先是在二百多年前的清朝初期,从离我们村四十多里地的地方搬来的,当时来的时候是兄弟四人以及家眷,还有一个刘姓管家,如今已经发展到了四百多户,其中接近百分之九十都是林姓,之所以叫孔庄,可能就是因为那个典故,有纪念孔子的意义,而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已经无从考证了。
谢谢邀请!
我们此地的村庄不叫庄称之为村,村前面冠上姓氐,比如此村是徐姓为主就称之徐家村,或简称徐村。
对于全国其它地方农村村庄是怎么形成的,我不清楚,对我们本地村庄形成我是很清楚的,以我蒋山行政村及各自然村介绍给大家。
我们蒋山有11个自然村,有8个村在古代南宋时期迁入的,如!
刘村迁徒时间1087年,现在有400多口人。
何村迁徒时间为1130年,人口1OO多人。
史村迁徒时间1230年人口300多人。徐村,同上
张村迁徒时间为1355年,人口700多人。
河北村,迁徒时间为1276年,人口200多人。
朱村,据说比史村早,不详,人口300多。
我们镇是因人名而取的,至于这个镇名的来由只有上年纪的老人知道,当然我也是听老人们说的。
早在清末民初,我们那里非常偏僻,老百姓们赶集要到十多公里的坪坝镇去赶集,可能是穷乡僻壤出刁民的原故吧!当地人非常野蛮而欺生,外镇人去卖什么或买什么经常受宰。有一个名叫王义贞的人因受不了这气,一怒之下就在他村后一个山坡上搭了间草棚卖一些针头线脑,日常百货之类的,别说生意还可以。后来附近村民蔬菜,瓜果,近山山民也打一些野物和土产来卖。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搭上棚,渐渐的形成街道成集市。再后来税务局,工商所,邮局相聚而来,逐步形成集镇。由于第一个发起人是王义贞,所以大家都叫王义贞镇,一只到现在。现在王义贞镇在省级地区都出名,然而出名的不是王义贞这个人名,而是王义贞镇有全国数量最多,年数最长的千年古银杏树。被誉为全国古银杏之乡,(不信看下图)。
我们村庄名字叫三溪庄,好山好水好风光,相传先人们于600多年的明末清初期迁移到此。我们村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的筑风貌,现在我们三溪村已经被列为市级文化特色小镇。各位小伙伴们,欢迎到我们美丽的三溪庄小镇来玩哦!
古代人是如何获取经济收入的?
题主的这个问题问的相当庞大,古代人获取经济收入的方法和现代人获取经济的方法基本上还是相似的。
古代的穷人基本上就是男耕女织,靠出卖劳动力,获取一些度日的本钱。穷人的女子很多到富贵人家充当奴婢,挣些银两贴补家用。有姿色好点的,得到主人垂涎,纳了妾,生活上会有些许改变。
古代的商人获取经济的方式方法要多许多。日子也相对要好过一点。
而古代的谦谦君子们,他们的生活也是要以柴米油盐为基础,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活出君子范儿的。
他们有的以家中田产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有的靠帝王的赏赐才能过上光鲜亮丽的生活,有的则靠千万年薪过日子,有的则靠出卖字画以为生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乡下农村经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乡下农村经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29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