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谈化肥农药,化肥农药的世界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院士谈化肥农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院士谈化肥农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工程院院士称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你怎么看?
任何投票和评审都是有规范性和局限性的,徐院长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是也不能全信,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交流一下:
1.***取投票和评审的方式,不仅仅国内如此,在西方很多欧美国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虽然说看起来死板,但是有规定和程序能确保相对公平公正,它从评审者到评选要求及条件,从一开始就设置了条条框框,明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自然就会被刷掉,一些项目即使有行政领导想通过,也难以影响评选结果。
2.对于颠覆性技术,这个其实也不太好定义,更多是属于有争议性的技术项目,有可能在评审过程中漏项了,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了评审机制。因为评审之后还涉及到奖金奖励机制等问题,如果说对于有争议性的技术,一味追求创新,就给予通过并投入资金,因此造成的损失有谁来承担,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实际上,有折衷的办法可以解决,那就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评审机制,增加公开公示环节,特别是在网上将项目特别是这些有争议性的技术项目也放上去,让网友去发表看法和投票,但是投票结果仅供参考,而上报颠覆性技术者也要进一步完善申报细节,增加说服力,不能孤芳自赏。
不完全同意徐院士技术创新需以市场为主导的观点。在我看来,以市场为主导会让技术发展显得局促,因为市场往往变幻莫测,而技术的创新需要有战略目光,需要有一个长足的发展***。这个主导的角色,我认为应该是由智库的各位院士等专家把控。
此外,我确实认为,我们的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课题被扼杀在了所谓专家的手中,但也不仅仅是因为专家们的投票扼杀了许多好的课题。
目前项目的评审是以专家评审制,但专家里不一定都是同领域、方向的,同方向的专家可能涉及了课题竞争,而不同方向的专家很有可能因为没有充分理解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而选择不予支持。当然,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专家,早已不在科研一线,对于目前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一无所知,投瞎了一个创新的课题也不足为奇。
国家一贯的要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也极大的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和发展。拿目前我所参与了各大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中科院的先导项目来说,所有的课题需要在申请时,就必须就研究***和预期能得到的结果具体到每一个季度,在每个阶段的项目研讨会时,需要对照项目立项时的任务指标看项目的完成情况。实验的进展有的时候应不能按照***顺利的进行,有的时候遇到瓶颈可能会停滞不前很久,但到考核时如果没有完成指标,项目就是被终止。
年级越高,越发觉得很多课题是被***出来的,而且对于重大课题而言,往往是不许失败的。专家们更倾向于那些已经有很多研究基础,基本八九不离十能成功的课题来资助。但创新性的课题往往需要较大力度且持续的基金支持,所以很多创新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就失败了,当然,也存在一些老师拆东墙补西墙,用别的基金来为新基金做前期的数据。
对于像药物研发这类的课题,原研药不管从研发还是临床前后的支持都少之又少,相反,为了大力发展中药和仿制药,减少临床前实验,在我看来都是创新的绊脚石。
浮躁的学术氛围,急于求成的心态,不想失败让投入基金打水漂的束缚以及对于创新战略的跟风,确实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和政策支持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走很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院士谈化肥农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院士谈化肥农药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2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