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农药生意,化肥***农药生意好做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化肥种子农药生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化肥***农药生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农资(农药化肥***)生意逐年减少,不做了舍不得,继续做也挣不到多钱,怎么办?
农资(农药化肥***)生意逐年减少,不做了舍不得,继续做也挣不到多钱,怎么办?
我是农资业务员,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生意确实难做,大部分农资经销商举步维艰,目前呈现一片萎缩现象,能够成活下来的确实不容易,现在能够正常运营的都是强者,难啊!
2011年到2015年每年都在不同的增长,从2016年直线下滑,我主要负责聊城区域,我们主要是除草剂,聊城区域最高峰销售额251万,2016年130万,直接下滑一半,当时确实懵逼了,我六神无主 。
我们常说农民的钱你都赚不到,干什么行呢?没有办法,现在确实难啊,老百姓对土地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打工也不想种地,所以对庄稼也是不管不问,很多时候都是随波逐流,有点虫,有点草也是视而不见,干一天活赚多少钱,打一天工赚多少钱,这一点大家还是分得清的。
很多土地都承包出去了,他们一般都是厂家直接进货,所以批发商也没有生意了,这几年粮食价格也不景气,谁还喜欢种地呢?所以现在农资生意很难做,很多人选择打工也不想做了,目前这种现象很多 。
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农资赊账严重,年头到年尾不见一分钱,大量的赊销搞得很多经销商无能为力,现在农资赊销成了一个公害,谈赊色变,原本利润就不大,赊销一整年靠什么赚钱,所以这也是主要原因。
确实是这样,很多干了好多年真舍不得放弃,我们常说黎家不舍,行家不干,毕竟得心应手了,但是因为利润很多人只有忍痛割爱,确实难啊!
现在农村里农资生意逐年减少,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1、现在做农民的少了,现在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只留老人妇女孩子在家,因为种地不赚钱,所以种地比以前也少多了,用到农资的时候自然就少了。
2、现在年轻点的都是三四十来岁的妇女在家,她们种地不为了赚钱,只为了自己吃点,所以对农资的使用也比较少。
3、现在农村年轻点的种地不会用农资,譬如什么时候施化肥打农药都不会,又怎么会推动农资的发展。
4、老人种地买化肥也背不动,现在农村家里只有老人的想买一袋化肥也弄不回去,又怎么会买呢?
所以现在做农资生意要转变观念:
1、自己有做农业的相关知识,至少要知道农资的用法,譬如化肥种什么菜用多少化肥,杀虫用多少农药,什么时候该种什么***等。
3、送货上门,譬如现在是种萝卜白菜***的季节,就要带好***下村里,自然就会有人买了,到了施化肥的季节也要走下去,我就不信这样还没有人买?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做农资生意还是只坐在店里,又挣不到什么钱,还是***做点其他的吧。
农业永远有饭吃
以前***经济的年代
用化肥的都是土豪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农资流通由原来的供销社垄断到三驾马车并行
改制后有***对接厂家的经销商都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时候货源紧缺
农资流通渠道的有货就能赚到钱
看您是做的哪一级代理,生意逐年减少是因为什么,找出原因来,才能考虑能不能继续做。
现在的农资生意确实不好做,主要原因在于赊销的困惑。有的经销商销量并没有减少,利润也没有减少,只是赊销的原因,使得现金周转不顺利,年底一算大账,总利润在利息消耗下减少了。而且有的赊账几年要不回来,这样形成的呆账会连本钱都收不回来,这是最大的困境。
形成赊销的原因在这里不做深入分析了,而且从现实情况看,农资经销商也在考虑现金销售,即使利润点减少,对于保销量保市场来说,还是划得来的。
农资产品不好做,还在于农资品牌过多了,即使在国家大力关停一些不合规厂家,仍旧有很多的品牌,国家提倡肥料农药零增长的政策指引下,有机肥料的大力推行,普通复合肥料减量工作正是持续进行,销量逐年下降也是有道理的。作为农资经销商要看清国家政策形势,积极开发新型肥料,做好产品升级为好。
而随着肥料品牌渠道的扁平化,部分经销商也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是无形中体现出来的,从现象上看就是市场逼着经销商做二次选择,也就是要坚持还是退出的问题。从生意的角度上看,既然销售农资不挣钱了,那还继续开什么店呢?但当一部分经销商关门后,剩下的经销商肯定又会好干,现在一些农资经销商继续坚持还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所以,要么继续创新营销,升级产品,要么靠等死退出,要么直接退出重新选择,这也是摆在农资经销商面前的一道考题,谁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能看到的是农资营销会越来越规范化,而不是无序竞争状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化肥***农药生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化肥***农药生意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30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