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肥的功效,农药化肥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农药化肥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农药化肥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什么作用?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机肥料施入土壤后,有机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熟化土壤,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营养。有机肥腐解后,为土壤微生物活动提供能量和养料,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活性物质等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三、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机肥含有养分多但相对含量低,释放缓慢,而化肥单位养分含量高,成分少,释放快。两者合理配合施用,相互补充,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促进土壤和化肥中矿质养分的溶解。有 机肥与化肥相互促进,有利于作物吸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虽然有机肥的成分种类较多,但是每种养分的含量相对较少,并且病菌较多。需要存放腐熟以杀灭病菌、并与化学肥料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哪些肥料能当农药用?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老王。在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已经成为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问题。一旦有病虫害发生,很多人***用喷打农药的方式进行灭杀。
然而时间久了,会发现农药越来越没劲,按照以前用量很难灭杀,主要在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实在以前,人们发现某些肥料也可以灭***虫,而且不会产生抗性,同时对作物补充了营养,可谓是一举两得。下面我就说一下可以灭***虫的肥料,供大家参考。
具有挥发性的碳铵和氨水,它们挥发份气体具有腐蚀性,可以灭杀蚜虫红蜘蛛这类身体小、体表有油脂的害虫以及一部分地下害虫。
但是碳铵和氨水使用不便而且不易购买,通常***用尿素进行灭杀。常用0.5%的尿素溶液加少许洗衣粉配置成洗尿合剂,可以很好的灭杀蚜虫红蜘蛛。
此外还有草木灰,对于蜗牛和鼻涕虫防治效果很好。在菜园或者果园这类害虫经常出没的地方,用草木灰撒施在地表或者植株叶面,当蜗牛和鼻涕虫爬行经过草木灰的时候,就会导致失水死亡。
这两种是比较常用而且效果最好的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老王,谢谢大家!
能当药用的得肥料如下
1:碳酸氢铵它的挥发性好可以做药物使用,别用太多了叶面喷施,用多了容易烧伤叶面,间隔4到6天叶面喷施一次,可以有效的防治蚜虫,红蜘蛛。
一、氮肥
氮肥:碳酸氢铵、氨水等铵态氮肥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对害虫具有一定的***、腐蚀和熏蒸作用尤其对红蜘蛛、蚜虫、蓟马等体形小、耐力弱的害虫效果更好。
施用方法:用1%碳酸氢铵或0.5%氨水溶液均匀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尿素具有破坏昆虫几丁质的作用。用尿素、洗衣粉、水按4:1:400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洗尿合剂”对为害棉花、蔬菜以及花卉的蚜虫、菜青虫、红蜘珠等多种害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在小麦锈病零星发生时用50%鲜尿或3%硫铵水溶液喷雾效果良好。
二、磷肥
磷肥:棉花嫩头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对棉铃虫蛾具有引诱作用;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作叶面喷肥可使草酸变为草酸钙而失去对棉铃虫的引诱力。这样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3.4%平均为55%;每次喷磷的持效期一般为2-3天。番茄脐腐病是植株缺钙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从番茄初花期开始用1%过磷酸钙浸出液每隔半月喷一次,连喷2-3次防病效果比较明显。
三、钾肥
钾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增施钾肥对多种作物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据报道在740种真菌病害和68种细菌病害中因钾而减轻为害的分别占71%和75%;在230种害虫(螨)中有减轻为害效果的占59%。生产上直接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多的钾肥是草木灰。
草木灰是一种优质钾肥同时还含有磷、钙、镁、硫以及硼、锰、铜、锌、钼等多种营养元素;用草木灰10千克对水50千克浸泡24小时后过滤,取滤液喷雾可以有效地杀灭作物上的蚜虫;在棉花幼苗期每亩草木灰20-25千克顺垄撒施可以提高地温减轻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的发生;
在葱、蒜或韭菜开沟种植前每亩用草木灰20千克施于沟底或在葱、蒜、韭菜等蔬菜幼苗期每亩撒施草木灰15千克并接着划锄覆土可使根蛆为害明显减轻并使蔬菜增产15%-20%;在小麦纹枯病初发生时每亩用草木灰30-40千克,赶上午露水未干时顺垄撤在麦株基部对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对发生根腐病的果树先挖开根部土壤刮去发病根皮稍晾然后每株埋入草木灰2.5-5千克约经1-2个月病树即可发出新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农药化肥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农药化肥的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3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