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农村经济,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状况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如何?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甚至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帝***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人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年间尝试使用“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货币同样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它在1450年暂停发行,但是直到1573年仍在流通。直到明朝晚期李自成威胁北京时,这种纸币才在1643年和1644年重新印刷。在明朝大部分时期,中国有一个包括所有重要交易的纯私人货币体系。而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从海外流入的白银, 开始在南部省广东作为货币使用,并在1423年传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纳税的法定货币。各省税收自1465年起以白银的形式上交首都,灶户从1475年起开始使用白银支付,徭役豁免费从1485年起使用白银支付。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部分通过西班牙人从美洲的进口得到满足,特别是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在西班牙人1571年建立马尼拉之后。但这时的白银还没有被铸造。它们以重量为一个标准两(约36克)的银锭(被称为元宝)流通,尽管其纯度和重量在地区与地区间略有不同。
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朝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汉口、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晚明至清朝这一时期,明朝生产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事实上据他研究,1500年中国生产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认为麦迪森已经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生产总量和人均生产总量。据刘逖指出国际公认的生存水平线是400美元,因此刘逖对麦迪森明朝数据做了调整,认为若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换算,1600年中国人均GDP在388美元、1610年在386美元、1620年在391美元、1630年在344美元、1640年在367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
而隆庆年间的开关,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
明朝到底是穷还是富?为什么既有民不聊生,又有资本主义萌芽?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官和少数人富,普通人多数穷,甚至到了贫困潦倒,都是有权有势,***,能瓜分民财,投机取巧专营者富之又富,百姓穷甚至越来越穷,都是这个道理,百姓对官层怨声载道,所以说官富不等于民强,都显现出穷凶极恶,自私自利越演越烈,最终走向灭亡,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的遥之甚远,只有真正走上共同富裕,官民一致都平易近人,官民觉悟共同提高,才能慢慢走向共产主义。
在明朝虽然有些资本主义萌芽滋生,但是因为工业和各产业的发展,要资本积累,***展就要有更多的人,参与生产需要,在有些不顺应势力的抬头,被封建王朝,不为百姓作为的贪官,千方百计怕丢掉官权,用其权属恶毒攻击,以保权为主,并扼杀萌芽之中,那个时期什么法律,都是官官相护,他们有错犯法,不追究不严惩,权钱勾结成链,贪官有错不敢动,这种势态不断扩大蔓延,两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这样错中又错,走向穷途末路,民不聊生时,就要出现新的社会制度产生,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就有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明朝前期政治强盛,明朝中期经济发展还是非常强大的,但是,整体上说并不是国富民强,富有的是少数***和地方豪绅,而农民和作坊小商小贩还是比较贫穷的。为什么呢?
因为,明朝封建社会,属于农耕时期,他们重农抑商,土地又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又因所有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农民拥有少数土地只够养家糊口,小商小贩受到***的管束,发展受挫,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仍处在初期阶段,根本没有做大做强的机会。
明朝中后期,地主阶级、***、地方豪强疯狂敛财,收刮民脂民膏,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小作坊小商小贩无法生存,处在濒临倒闭的边缘。
虽然有郑和多次下西洋的经济贸易,但那是皇帝所为,并不是真正的资本贸易,它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跟老百姓没有半毛关系,所以,中下层的农民、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明朝后期,朝廷官僚***,农民、小商小贩、手工业者贫穷潦倒,再加上大饥荒,他们处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水深火热之中,而末期崇祯皇帝虽然关注民生,试图挽回局面,但整个朝廷机构已经***透顶,基本政策根本实行不了。
所以,***,农民起义大爆发,再加上满族军事力量入侵,明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很快明朝没落,新的王朝建立。
历朝历代都这样,有穷有富!富的是少数,穷的是多数。致富的手段各式各样,而致贫的原因无非是个人能力、时运,天灾人祸、疾病与占有的***很少或没有等等。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因为工业发展的结果。
资本主义的初期,首先要资本积累,并不可能富。其次明朝的资本主义萌牙,还未成形,就被强大的封建主义体系扼杀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化,占主导的是封建主义,宋朝后非常完备,其核心就是孔儒文化。所以中华文化五千多年,要区分优秀和糟粕。优秀的要继承发扬,例如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糟粕要摒弃,例如,封建君主放屁也香,官本位,老子就是法律,对官员犯法,追责不严,甚至成猫具有九条命。对大奸商,大官僚,权钱勾结成链,怕影响不好,不敢杀一敬百等等。还有什么龙凤传人,视他人为蛮夷,夜郎自大。别国发展科技用于强军,开疆拓土,而封建主义者用于建园林玩烟花。等等。所以封建主义的孔儒文化毒瘤深而广又全方位渗透,才有后来的马屁文化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
明朝的经济水平如何,为什么?
明朝穷要看穷在什么地方。
明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穷惯了估计是怕老百姓真和他一样穷,所以制订了一些奇葩的规定。
其中对国家有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收税有定量,只准收这么多。
不得不说,被传说是暴君的朱元璋可能确实有一颗为民着想的心,他规定收税只能按定量收税,觉得天下就这么多人,按照这个标准来不会让人挨饿,而且他还主动不收商业税,因为他觉得老百姓都不容易,种田的还有地在那,做个小买卖的没本钱很不容易。还有不向读书人收税,鼓励大家读书。
可惜的是,想法是好的,执行起来是错的。
结果就是虽然定了量,还给当官的发很少的俸禄,于是当官的就在定量之外打主意,结果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他不收商业税,而中国的海贸,各种商业的发展都是从明朝恢复的,虽然说禁海抑商,但大海上跑的都是明朝的船,商业也蓬勃发展,甚至延伸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朝廷里的大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商业背景,这导致商业越来越繁荣,钱都挣到了民间手里,***却没有分到这份红利。
有明一代,土地大都越来越兼并到了朱氏子孙、皇亲国戚、诸臣
属的名下,这些大地主是只吃皇粮不交国税的,再加上大小官吏……上上下下,贪赃枉法,税赋等难以实收,大明的朝廷能有钱吗?
明朝是中华[_a***_]的转折点!明朝以前中华文明远远领先世界,明朝以后突然就被西方超越了。除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前工业革命以外,明朝自己闭关锁国,思维禁锢,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
宋朝的GDP占了当时世界的90%,财政收入1亿贯,大约就是白银1亿两。就是后来的南宋只剩半壁江山,财政收入还是1亿两。不仅仅是国家有钱,宋的民间也非常富足。普通民众穿绫罗绸缎,生活小康。官员待遇就更不用说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待遇历史最高。
为什么宋朝社会这么富足呢?就是宋朝是商品经济,外贸内贸都非常发达。商业税是国家主要收入,单单一个盐业收入就达到国家收入的一半。
明朝相比就逊色太多。首先,明朝是***经济加纯农业经济。明朝规定了士农工商四业,而且不得转行,世代为业,完全禁锢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朱爷爷又觉得商人只是倒买倒卖,就凭空获利,于是限制商人。作为一个农民,他实在不能理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润滑作用。于是整个明朝社会就是一个近乎***经济的社会,整个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明朝的财政收入,最好的时候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的朝代里,都不算有钱的。明朝得封关禁海使国家在对外贸易上完全没有收入,想到作为海盗的郑芝龙每年的贸易收入却达到千万之巨。
明朝可以说是当时世界舞台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这里只说经济,明朝初清廉政治,大力推广农业,建立水利设施,积蓄大量钱粮。种植业,***矿业,陶瓷,纺织,印刷都得到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中后期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开始向海洋扩张,西方掠夺了大量钱财,但是因为不断的从明朝进口茶叶,丝绸,瓷器,而明朝很少进口西方的东西,钱财源源不断的流入明朝。《白银资本》说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都流进了明朝。大量的白银花不出去导致后期宏观经济的失控。
说起明朝不由得一声叹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家王朝可以说是穷死的!然而明朝为什么这么穷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其实明朝整个国家并不穷,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穷的是中央***。
明朝中后期,中央***控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广东、贵州这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土地兼并非常的严重。而且南北直隶这些地方都出现了这种情况,明朝财政主要来自田税,土地越来越少于是整个明帝国的财政越来越窘迫。
明朝的免税制度就是一个特别大的漏洞,这一条属于给自己断财路的制度。很多人利用这个制度,用来免税。考取功名的士子名下寄予了大量的田地用来免税;而且寺庙、道观不上税,大量的良田也被寄放在寺庙名下。这就导致明朝的在册田亩数量始终没有大的增长,很多土地都被各地士绅土豪藏起来了,真是各种钻法律的控制。
还有就是崇祯帝对于打击阉党一事做的太绝,将阉党连根拔起,不懂得制衡。导致崇祯帝时期东林党一党独大把持朝政。没有人能够制衡他们,皇帝对这股力量也感到深深的无奈。
明朝末期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可是***还偏偏拿不出钱来,真是急死个人。而且崇祯这个没有斗争经验的小青年还免受矿税,这不是自断财路么!朝中大臣把他哄得很高兴,纷纷赞扬崇祯是一代明主圣君怎么怎么着。崇祯还是太年轻被夸了几句自己也飘飘然,结果有毛用,最后坑的还是自己。慢慢的崇祯也发现了,被人夸是一回事,自己没钱又是另外一回事。受赞扬当然很棒,但是腰包没钱却是实实在在的。
崇祯发现,没钱那是啥都干不成啊。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于是要对江南开征商业税的。但是东林党大多是江南豪族的人,他们代表南方富绅。收商业税,他们会有损失的,于是群起反对,什么亡国灭种都说上了崇祯死的嗷嗷叫也没有办法,如果当时能够开征商业税。***有钱了,明朝的结局还真不好说。
本来财政就吃紧,明***还要供养的明朝的宗室人员过多,对财政消耗也是非常大。这些朱元璋的子孙,受封了爵位,这些藩王除了繁殖也没有什么事儿啊。于是到了明末,这些藩王保守估计已经有了十三万人以上。
有个藩王生了一百个儿子,每次家庭聚会,以至父子兄弟不能相识,看到这里我是非常震惊的,模范种猪啊这是!国家的好多收入都用来养这些猪了,***能不穷么,崇祯也是没有魄力,一狠心把这些藩王的用度全都取消了就好了,这样会节省很多钱,就算取消了这些藩王也饿不死,他们大多有自己的封地。
明朝灭亡这些藩王灭亡也有很大的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时期农村经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3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