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 ,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趋势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 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 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21年到1949年中国经济变化?
1912一1949中国经济分以下个阶段和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
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即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孕育发展时期。
经济:
(1)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进入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一战后(约1923年),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国)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
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经济:
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
春秋时期确实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开始,但这个时期还远远不能说,郡县制已经取代了分封制。这个时期,世卿世禄制度,即贵族仍然把持着各国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基础。他们在存在本性上,是反对郡县制的。而郡县制,只是君主为了更好控制全国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制度。如果君主不能控制地方经济和政治权力,国家就会一盘散沙,要干什么都干不成,最终国家就会产生上层受制于下层的悲惨局面,最终国家也就失去了发展机会,在彼此争夺非常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失去生存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国家被侵吞的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战国七雄能够脱颖而出的制度原因。所以说,春秋时期是郡县制开始取代分封制的开始,而这个趋势会形成为显性趋势而普遍出现在后面的时代。
***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
***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如下变动:
① ***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 .
②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由于列强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后,北魏的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
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税收由部落贡纳、牧民的畜牧税为以及一般农民的租调为主,其中农民的租调为最大收入。北魏规定租调税收为“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不过这是个一般办法,***需要的时候可以增加征收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租调是按户收取的,户的大小没有限制,孝文帝改革之前,三五十家组成一户的情形很普遍。除了这种一般性税收外,***经常因为战争而加开新税,官吏因为没有官俸,也常常以各种借口征税,给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
徭役方面,兵役方面由鲜卑人担任,因而兵役较轻。而力役的情况因为缺少史料,无法得知。只知道,为***工作的工、杂役非常多。他们被编为隶户、军户、营户、府户、绫罗户、乐户等等。
孝文帝改革后,为了给官僚机构提供俸禄,以减少官吏欺压百姓。提高了税率,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8]。又在太和九年(485年)实行均田制,办法大致有四项:
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和妇人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如果有牛一头则授田三十亩,最多四头牛,多出的不授田。老少病残或者缺乏男丁的家庭十一岁以上和有病者均授予半夫之田。奴婢一样按照男丁和妇人的标准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但七十以上授田者不必归还。
男丁授桑田20亩。桑田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也可以可卖出多于20亩的部分,也可买桑田补足20亩。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多余土地可以借给农民耕种,***严格控制农民迁徙,只允许迁往空荒地区。
规定驻地长官在所在地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不许买卖。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重新规定了税收制度,一夫一妻应缴纳的租调为:“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织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 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变化 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x565.com/post/44827.html